让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发布时间:2015-09-08 党委宣传部 点击:

尊师重教,不是新时期出现和自造的新词,而是自古有之,尊师一词最早出自战国晚期的《礼记·学记》,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原文是:“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汉书·萧望之传》:“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南朝梁江淹作《齐太祖诔》:“聿尚登学,严道尊师。”由此看来,古往今来尊师重道,已经演变和固守为传统,且代代相传。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决定从1985年起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确立了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自199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次,它的实施对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尊师重教、尊师敬长的良好风尚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一位领导《在北京师范大学庆祝教师节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到“我们全党、全国、全社会都应该重视教育,尊敬教师,在整个社会形成强烈的尊师重教的社会舆论,使之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成为文明社会的一种标志。”

师者,所以传业授道解惑也,作为育人树人,为国家兴亡培养栋梁之才的教师,被誉为是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这是不可否认也无可争论的事实。汉明帝刘庄当上太子时向桓荣学习《尚书》,登基为皇帝后,依旧尊重桓荣以师礼相待。他曾经亲自去太常府(桓荣已封太常)探望,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召百官和桓荣弟子数百人来行弟子礼,明帝亲自听讲弟子礼节;诸生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明帝却指着桓荣谦让地说:“太师在这里。”其实,古今中外,不管凡人、伟人;智者、庸者;成大事者、为小业者,几乎都有求学的经历,而这其中很多人都有尊师重师的先例与典范。在我们不算短暂的求学或者进入社会的过程中,有许多教师为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成长,垫好了铺路石,打牢了奠基石,筑起了成长石,是的,每个人的知识积累、人格养成都倾注着教师的心血,甚至刻印着老师的影子,他们的性格,他们的为人,他们的品行道德在与学生接触的点点滴滴之间,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感染着学生。教师这一词语本身,代表着一种社会关注的形象,更被贯以“灵魂工程师”这一称号,他们肩负的重任可想而知,他们身上的重担也可想而知。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规范,其本质是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教师慰问信中指出,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所以,当下,我们应当也必须要更加做到尊师重教,因为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和教育这一事业给予尊重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一个社会未来的发展程度和文明的深度。

尊重教师这一群体,也就代表着一个社会尊重知识,崇尚科学,追求进步。当然,尊重教师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敬仰、信任、理解和支持,并不是一定要像当下许多网络上曝光的那样,用塞红包,送礼品,摆酒席等方式表达对老师的尊重,长此以往,必然会滋生和导致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形成,家长之间为求得老师的格外关照而互相攀比,为孩子们的学习营造了不平等的氛围;同时,也会给老师带来一些精神上的困扰和疑虑。金钱不能收买教育,更不应该泛滥成为不平等教育资源分配的挡路牌。一个社会的发展,不仅仅需要的是一部分人的优秀,而是需要一个整体与每个个体的共同进步与文明。芬兰的教育模式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平等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老师的责任就是不断的提升自我,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特长,优点,而只要有一个学生成绩不好,整个班级的老师、家长和同学都会极尽全力去帮助,以帮助落后的学生进步、成长。不仅仅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了他人,也提高了自己,更在无形之中营造了一种团结和谐共同求存的学习环境,处处以此为乐,时时以此为己任,长此以往,这个国家能不秀于林吗?

一言以蔽之,尊重老师尊重教育,并不是比谁花的钱多,就像金钱买不来健康一样,社会应当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敬师氛围,家长们应该换位思考理解教师的艰辛,支持并尽可能帮助老师完善先进的教育理念,如此,学生们有一个公平竞争宽松学习的环境,也能一心一意地将兴趣转移到学习上,而不受到成人的世界里所制造出的歪风所影响,想着如何钻营或者如何利用金钱去买通这个世界上很多的难题。

水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