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津渡遗址的前世今生发布时间:2018-08-28 党委宣传部 点击:

  连舟于河   锻索为桥

    


   仲春时节,风和日丽,春意盎然。

 

  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西约4公里的蒲津渡遗址博物馆大门前,参观者人声鼎沸,好一派热闹景象。

   十余名导游津津有味地为一拨又一拨来自世界各地、天南海北的客人,讲解着蒲津渡遗址曾经的辉煌岁月。

 

  (一)

   蒲津渡遗址,位于山西最南端黄河东岸的蒲州古城西门外,是黄河中游古代三大渡口之一,自古就是连接秦晋的重要通道,被称为河东、河北陆道进入关中平原的第一锁钥,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蒲州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蒲州古称蒲坂,距古城西安约150公里,它拥有5000年的历史文化和2000年的繁荣,是我国古代六大雄城之一。据有关史料记载,黄帝、尧、舜、禹等古代帝王都曾先后生活在这里。诸如史传中华民族的祖先尧、舜、禹三大古帝实行“禅让制”的见证地尧王台就位于此。遗址东与《西厢记》爱情故事发生地普救寺相依,西与全国四大名楼之首的鹳雀楼相望。

  蒲津渡是古黄河的一大渡口,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在这儿造过浮桥,有我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浮桥。据《春秋左传》记载,公元前541年,秦公子咸携带资财、车辆,前往黄河东岸晋国,用舟船连接建造浮桥,开蒲津渡建桥之先河。到了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为进攻韩、赵、魏,先后两次在蒲津渡口造桥。以后汉高祖刘邦定关中、汉武帝刘彻东征、隋文帝杨坚东进,均在蒲津渡连舟造桥。不过,这些桥都是临时性浮桥,没有桥墩,用竹索连接,寿命短,不大安全。

   唐初,河东为京畿,蒲州是长安与河东联系的枢纽。开元六年( 718),蒲州被置为中都,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齐名。为了加强对河东、北方地区的统治,开元十二年(724),唐玄宗任命兵部尚书张说(原籍蒲坂人)主其事,改木桩为铁牛,易笮索为铁链,疏其船间,倾其国力、耗费年产4/5的铁和锡,铸铁牛,冶铁人,锻铁索,对蒲津桥进行规模宏伟的改建。《通典》《唐会要》《蒲州府志》均记载此事。

   蒲津铁索桥第一次将黄河天堑变成通衢大道,从唐开元十二年到元朝初年浮桥被烧毁的500年间,蒲津桥一直是铁牛系铁索,铁索连舟船。   

   金、元之际,浮桥始毁于战火,只剩下两岸的铁牛。到了明朝,蒲津关发展成进出中原的重要关口,明代皇帝又先后四次利用铁牛建桥,历经百余年,直至清代因黄河逐渐向西改道,蒲津渡渐次废弃。上世纪50年代末因三门峡水库蓄洪而使河床淤积,河水西移,铁牛被埋入河滩。

 

  (二)

 

  1988返回列表

水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