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6 来源:党委宣传部 浏览量:
四
从东汉中后期一直到魏晋,门第攀比之风愈来愈盛,只有累世大族才能位显权重。在永嘉南渡时期,跟随晋室南迁的不仅是山东琅琊王氏和山西安邑卫氏,还有谢氏、庾氏、郗氏、恒氏等其他名门望族也都相继南迁。
东晋士族并没有放弃重视家学的传统,对于贵族子弟的教育非常重视。因为文化的传承实质上等同于权势的接力,只有家学丰厚、文化底蕴强的子弟,将来才可能进入权力中心。在此情况下贵族子弟大多数上进心也很强,由此可见王旷夫妇对于王羲之学习书法的重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更何况身边的亲人就是合格的师资。那时候,名门望族的父母们希望子弟学习书法的热情和现在白领们希望孩子学习外语和钢琴的愿望相一致。
山东琅琊王氏和山西安邑卫氏两家自曹魏时代均为名门望族。因此,卫夫人的妹妹与王旷结为夫妻是门当户对的。永嘉元年,当王羲之一家南渡到建康时,卫夫人一家也从洛阳来到建康,两家一定住得不远。
这是永嘉二年阳春三月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从乌衣巷里走出一个翩翩少年,他就是王羲之,他要到姨母家去学习书法,他并不知道从那时起两个书法世家的希望叠加在他一人肩上。那一年卫夫人已经三十八岁,她的书法艺术和理论素养已经完全成熟。但怎样使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热爱并学习书法,如何培育蛰伏在这个少年身上的艺术萌芽,卫夫人显然要做出很大的努力。她接手的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仅仅是学习书法这样单一。她还要对少年王羲之进行文字启蒙和文学知识普及。
永嘉三年,王羲之的父亲王旷时任淮南内史。他受在朝廷掌握军事大权的太傅司马越委派,率将军施融、曹超赴上党拒刘聪。因为战事失利,施融、曹超战死,王旷从此下落不明。年仅七岁的王羲之受到家人情绪的影响,显得郁郁寡欢。因此卫夫人的当务之急是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
待王羲之的情绪平复之后,她才向他讲一些书法故事。接着,在学习每一个字笔画结构的同时,她一定要详细讲解这个字的来历、内涵及引申意义,甚至还要讲一些词汇和典故。待孩子的理解能力逐步提升以后,她进一步要讲一些文章结构。因此,卫夫人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书法教师,她不仅要对王羲之进行文化启蒙,还要逐步提高他的文学素养。
有了大量基础知识的铺垫,教与学的重点才能放在书法上。但这时卫夫人又鼓励外甥自己创作并书写一些有创意的小文章。王羲之在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中不断进步,对于书法学习的艺术自觉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王羲之从年尊辈长的姨母身上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她那坚强的意志。而卫夫人则从少年王羲之身上发现了他对于书法形态的迷恋及接受各种知识的敏捷悟性。一个认真地教,一个勤奋地学。好学生遇上了好老师,其结果必然是双赢的。
少年王羲之虽然不善于语言表达,但他在观照姨母的形体、动作和智慧时感到十分欣喜。他感觉到了一个人在掌握知识后所能发挥的巨大能量。
对于卫夫人来说,书法是她生命的支点。她多年来一直在苦苦寻找能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的生命载体。而眼前这个聪慧早熟的少年,不但是自己的弟子,而且是妹妹的儿子、自己的外甥,一个至亲至爱的人。她从他对于书法的领悟中看到了王、卫两家把书法艺术传承下去的希望,这个希望更使她竭尽全力。
尽管王羲之在成年以后还会向其他人学习书法,但卫夫人对这个外甥的关注并未停止。她后来一直在用平等的身份同成年后的王羲之进行切磋和交流。
植物节节相连,最终以花和果结束。卫夫人的最大贡献是指导王羲之完成了对前辈书法名家各流派的全面继承。这一基础工程对王羲之后来的发展至为重要。正如唐人张彦远在《法书要录·传授笔法人名》里写道:“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
艺术奇迹不会被哪一个王朝召之即来。尽管后来摹本层出不穷,但《兰亭序》不会在唐朝或者宋朝重新出现。到了永和九年,王羲之如鱼得水。他呼吸会稽自由的空气,享受兰亭成熟的果实。
任何艺术精品都是回顾性的,它们不可能在一瞬间石破天惊、横空出世。任何创新都是在彻底地继承传统之后,它一定有其遗传特质的强悍呈现。
五
让我们把时间定格在东晋穆公永和五年(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