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8 来源:党委宣传部 浏览量:
题记:生命如水,岁月如歌。当我们回首往事,感叹生命的短暂,感叹岁月的无情。我们曾经努力过,奋斗过,也曾彷徨过,迷茫过。今天坐拥魏城,岁月静流,我们无怨无悔......
我是1956年从康杰中学调安邑一中任总务主任。当时校长是贾霖,教导主任是董继昌,党支部书记是马涛同志。不久,马涛同志调走,我又兼任党支部书记。当时组织委员是陈彩彰,宣传委员是陈存信。
1957年初,我参加了当时运城县委的审干工作。在当时,作为一个入党10余年时间的老党员,我感觉是积极的,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满了热情和十足的干劲,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是充满了希望,但在飞速发展的形势面前还是感到自己思想的保守和不足,赶不上形势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现在看来,那是一个人心思变的年代,也是一个不顾客观规律让人疯狂的年代。
1958年4月,党中央提出了“教育要革命”,“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作为教育部门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我们都在思考,如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们还没有回过神来,5月份,又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方针,很快就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总路线,全国人民都在多快好省地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文明的国家,我们谁都不想落后,努力践行总路线方针,不敢有任何的懈怠和松懈。从思想教育、教学安排、服务社会,方方面面都在进行着只争朝夕、多快好省的方针。谁知,8月份,又提出了“以钢为纲”,全民动员大炼钢铁的号召和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9月,全国开展了反右派斗争。
在此比较详尽地罗列了当时一个接一个的运动形势,只是为了说明在当时的情况下,一般人是无法适应急速的社会变革所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和不解。我们的学校也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进行着一场触及灵魂的思想变革和教育改革,以适应变化发展一日千里的新形势。
1958年,运城县委让我担任专职党支部书记,6-7月间,上级指示,学校由安邑一中转为安邑水利学校并开始招生。9月1日新生开学,开学典礼会上,我做了《新形势,新任务》的报告,对于激励新的同学面对社会主义建设新形势,对于未来新任务,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开学不久,朱华云同志调来学校任总务副主任,上级调派了6名红旗班主任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
10月份,孙高德调来学校任党支部书记,支委由贾霖、宁申元、陈彩彰、宋江山组成支部委员会。
11月份,运城县委指示以军事化行动立刻参加大炼钢铁运动。于是学校立即研究成立了水利野战营,营长贾霖,副营长董继昌,营教导员孙高德,参谋长宁申元。下设政治宣传部,正副部长分别由陈彩彰和宋江山担任,后勤部长由朱华云担任,下由12个班组成,4个班为一个连.连长、副连长由班主任担任。
11月2号,由孙高德书记作动员报告,由我宣布组织工作和有关事项,除老弱病残的师生留校外,其余500余名师生全部北上临汾安泽参加大炼钢铁会战。3号早上吃过早饭,水利野战营出发了,当时天气转冷,但大家的心是热的。前面打着水利野战营的红旗,后面师生排队背着背包带着干粮,从安邑火车站乘坐拉货火车,下午抵达洪洞火车站下车,夜宿洪洞中学。第二天天不亮就出发,朝着100多里外的安泽县进发,一路行军,同学们情绪很高。那时革命激情很大,一路歌声嘹亮,队伍浩浩荡荡,大家并没有精神不振的表现,下午赶到安泽松木沟战场。松木沟是一个小山村,人口不到10户人家,住的也非常分散,营部就驻扎在群众的一孔窑洞里,后勤部占了群众两小间瓦房,女教工和女同学住在群众的柴房和牛圈里,三个连每个连寻找一块空地,自己动手搭建帐篷住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