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30 来源:党委宣传部 浏览量:
在晋之南北,有两座并不很高,却籍入史册的名山,居南的名叫首阳山,居北的名叫绵山。两山虽距离较远,但故事发生的时间却很接近,而主人翁特立独行的别样精神境界,更是一脉相承,光照日月。
兄推弟让 不当国君
中国自古似乎就没有不想当皇帝的太子、世子,只有商末周初时期孤竹国的伯夷、叔齐兄弟俩是个例外。他们不仅不争,还相互礼让,被后世誉为“孤竹遗风”“夷齐清风”。
孤竹国在今河北东部一带,是商周时期的一个方国。它的国君叫子朝,生有三子,长子伯夷,名允,字公信;三子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叔齐是他们的谥号。
子朝对这两个儿子都很喜欢,考虑到叔齐聪明睿智,更具有治国才能,便立他为世子。诸侯王的世子如同后来的太子一样,是法定接班人。子朝寿终正寝后,叔齐觉得长幼有序,应该让哥哥当国君。伯夷却一再推辞说:“父王有遗诏,我怎能违背父命呢?”为了让弟弟安心当国君,伯夷乘夜不辞而别,离开了孤竹国。
当天晚上,叔齐思忖再三说,父王诏命如山,我若留在国内,哥哥怎好继位?于是他也打点行装悄然离去。
也许是心灵感应,兄弟俩各自风餐露宿,长途跋涉,竟在异国重逢。他们都不想再回故国为君,便一路打听安身福地,辗转来到西岐,准备去投靠西伯侯姬昌。谁知就在这时,被尊为文王的姬昌因病去世,他的儿子姬发用车拉着他的神像,带着军队浩浩荡荡地进行“孟津观兵”。也就是通过检阅军队,向商纣王展示军事实力。
首阳采薇 不食周粟
伯夷和叔齐以为这是武王发兵去攻打商都,便拦住他的车马劝诫:“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的侍卫认为这是蔑视主帅,举起长戟就要刺杀兄弟俩,却被军师姜尚喝止:“这是义士啊!放他们走吧!”
后来,武王灭商建周,曾派人四处寻访伯夷、叔齐,要他们辅佐自己安国定邦,可兄弟俩却坚辞不受,誓不仕周。为了躲避周朝使者的纠缠,他们跑到中条山的“龙头”首阳山搭建茅屋,隐匿不出,并表示要与周彻底划清界限,“不食周粟”。
没有粮食,兄弟俩靠采薇充饥。春去秋来,薇菜日渐枯黄,难以果腹,两人饥寒交迫,憔悴不堪。想到尧舜盛世早已一去不返,如今尘世你争我夺,充满战争罪恶,自己不愿与浊世同流合污,却又连野菜都快吃不上了,不禁悲从中来,仰天吟诵:“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见《采薇歌》)
附近山上的一个农妇,知道了伯夷、叔齐兄弟俩的故事,想周济他们,又怕他们拒不接受,便用激将法说:“你们坚守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可这山上的野菜,也是周朝的啊!”
听了这话,他们连野菜也不吃了,不久便守节饿死。
伯夷和叔齐成了儒家文化的一面旗帜,孔子赞其曰:“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非圣贤而能若是乎!”孟子亦赞叹:“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而墨子是孤竹国的后裔,更尊奉伯夷、叔齐为“宗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