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校园文化

运城 彰显“古中国” 的文化标识

2016-01-13 来源:党委宣传部 浏览量:

运城,中国唯一因盐池而设立的盐运专城。盐池,运城最为古老而独具的标识。华夏文明从这里萌生,“中国”从这里起步。

运城是华夏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古迹众多,处处散落着具有“古中国”标识的历史遗存。

从远古走来的文明,珍稀而瑰丽,遥远而朦胧。渐渐遗失的记忆,让我们一一拾起……


      20145月,运城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以“古中国”为标识的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设构想以后,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热议,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这是一个符合运城悠久历史文明的文化创意,也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标识。这一标识既是一些史学专家调研的结果,也是一些地方文化学者对运城悠久历史文明长期探索的结晶。

 

一、“古中国”是对运城悠久文明的“文化定位”

 运城是一个具有中华民族“百万年文明起源,五千年文明历史,两千年大一统国家”标志性的地区。有这么悠久的史前和历史时期,必然遗留下颇多丰富、璀璨的物质文明与文化。那么如何彰显、传承、弘扬与发展这些传统文化?首先需要对它有一个文化定位。经过一些史学专家和地方文化学者多年充分地调查、探索、研究与论证,最终把它确定为“古中国”。

     显然,“古中国”是一个文化标识、文化品牌、文化定位。尽管这个文化标识、文化品牌的定位,充分依据了历史,但它不是历史定位。因为文化是高于、超于,甚至异化于历史的东西。一个只有历史,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更遑论走向繁荣富强与文明。只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且能够进行文化传承、弘扬和发展的民族,才是有前途、能够走向未来、走向辉煌的民族。一个地区也是这样,更何况运城是一个承载了华夏部族形成,并率先进入文明时期的地区。可见,文化才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血脉,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进步的动力、团结的纽带和精神的家园。

      正是因为运城这块热土曾经承载了华夏部族的诞生、五千年文明时期的肇始,以及诸多传统文明的传承,所以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多处把这里称之为“中国”。

      然而,从历史的角度看,炎帝、黄帝、蚩尤、帝尧、舜帝在运城地区活动时期,当时还没有“中国”这个称谓,同样也没有“炎帝”“黄帝”“帝尧”“舜帝”和“河东”这些称谓。是后人(我们今天也称他们为古人)在传承这一段历史文明、文化时,赋予了他们上述的称谓。这些称谓或褒、或贬,都是后人依据史实,为他们赋予的“文化称谓”。

       可是,当代一些史学和考古专家,根据“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的史实,把炎帝、黄帝、蚩尤、帝尧、舜帝在运城地区活动的时期,定位为“前中国”。作为“历史定位”,这还算客观。但是,他们却没有对“前中国”作出当时称谓的界定;更没有对“炎帝”“黄帝”“帝尧”“舜帝”和“河东”等“文化称谓”,一一溯源,形成一个科学、客观、准确、完整的历史结论!仅以一个“前中国”的泛称来作替代,未免太肤浅了点。用这样一个实用观点的结论,遑论文化,就是论历史,也让人未免感到纠结与困惑。

 

二、“古中国”是古人对运城的历史定位

古中国,是古人对运城约定俗成的历史定位。何为中国?据历史文献对中国的释义,大概不外6种。

     1 .国家称谓。指近现代的“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2.中央之国。北巍自称“中国”,将南朝叫做“岛夷”;而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