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0 来源:党委宣传部 浏览量:
前几天回家,在堆放杂物的房间里看到了几件物件——竹耙、纺车、织布机,勾起了我对过去生活的点滴回忆。
竹耙
儿时农田里总有许多快乐的生活值得回味。
竹耙是农家人捡拾柴草不可缺少的便利工具,它的制作非常简单,一根竹竿前面一尺多的地方,劈开分成几个像手一样弯曲回来的枝丫,就是耙齿,看上去就像一个巨大的痒痒挠。用竹耙到田野里搂草、搂柴是农家孩子放学后必不可少的任务。
每到夏季放学之后,孩子们就会伙同几个伙伴扛着竹耙,挎着篓子,到地里去搂割完麦子后地里留下来的麦茬。犁过的地麦茬一个个东倒西歪地裸露在土地的表面,竹耙轻轻一搂就出来了,有些闲不住的老人也会加入到我们的队伍里。
夏天过去,眨眼就是秋天,记忆中儿时的秋天很美,就像一位深藏闺中的淑女,跟在夏的后面缓缓柔柔地走来,羞羞答答地边走边用手轻拂大地。于是,大豆摇了铃,玉米绽出苞,苹果红了脸,棉花开口笑,所有的植物都在秋的面前毫无保留地展示着自己的成熟。最激动的还是高大古老的柿子树,沙沙的掌声持续不断,又纷纷扯下枝头的秀叶迎接秋天的来临。秋风豪爽地将树的馈赠拢在一起,堆在墙根、屋角、路旁。每到这个季节,大人们忙着收获,学校也放了秋假,孩子们走进小秋收的行列,同大人一起忙碌着。
我们的任务是为家中捡回一年用的烧火柴。每天清晨早早起床,拿着麻袋扛着竹耙,来到田野或路边,树下落叶多,而搂树叶的孩子也多。我们各有各的领地,互不侵扰,碰到年轻的小树,我们便拼命摇,看着蝴蝶般落下的树叶,心里真高兴。摇的摇,搂的搂,争取不漏掉一片落叶。有时要走几里路,可我们并不觉得苦、累,刚从教室里走出来,在这广阔的田野里,心情简直像放飞的小鸟,快活极了。在回家的路上,我们还有兴致做口答数学题与接成语的游戏。
深秋,地里的树叶铺满一地,用竹耙几下便搂一堆,因此我们也不急着干活,边玩边干。经常玩的游戏是捉迷藏,坡地里的荆条成为我们的最好隐身地方。有时候,我们也会聚在埝跟,把在地里捡到几块遗落的红薯,点上一堆柴火烤出诱人的香味……就这样赶快天黑时,不仅把带来的五六条麻袋全部装满,还捡了很多的枯树枝。不几天院子里的树叶堆了老高,有的家有窑洞的就堆放在窑洞里,我们的兴致已经减了,可树上的叶子还落个没完。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农田耕作收获已进入了机器化,那些过去我们视为宝贝的柴火,也随着机器的隆隆声,破碎在地里,作为有机肥。现在的孩子也永远体会不到那种田间的快乐。而我却常常在梦里想起那竹耙、篓子,还有田野的欢歌笑语……
纺车
如今的人们,穿着打扮是越来越时髦了。满大街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人们,穿着色泽鲜艳、款式奇异的服装,彰显着各自的个性。行走在霓虹闪烁的大街上,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神情,迈着自信的脚步,怡然自得、悠哉游哉。望着眼前的情景,我陷入了沉思。缠绵的思绪把我带回到了那个艰辛、苦涩的年代……
母亲是三十多岁跟随父亲来到晋南中条山下这个偏僻的小山村的。那时我也到了上学的年龄,母亲是在城里长大的,从来没有见过纺车,第一次看到太奶奶(我爸爸的奶奶)左手把棉花条放在那个细细的铁丝上,右手轻轻地摇着那个大木轮,一条细细的棉线就从棉花里抽出来,感到很稀奇。在这之前母亲只知道布是线织成的,而不知道线是由棉花纺的,看到太奶奶纺线,母亲这才知道,噢,原来布是用棉花做的。
当母亲看到太奶奶能把雪白的棉花变成棉线,好强的母亲也要学纺线。
刚开始母亲是怎么也抽不出棉线,太奶奶心疼棉花,不让母亲再糟蹋,母亲就从邻家借了一辆纺车偷偷学……终于有一天母亲能从棉花条里抽出棉线了,虽然抽出来的线粗细不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