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9 来源:党委宣传部 浏览量:
叶嘉莹简介:
叶嘉莹,出生于1924年,1945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自1954年开始,在台湾大学任教15年,1969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1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现任中央文史馆馆员、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以下叶嘉莹接受中纪委监察部网的专访。
问
诗词的根本在中国。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说“诗词从小就嵌在学生们的脑子里,会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您也提到过“在中国的诗词中,确实存在有一条绵延不已、感发之生命的长流,而这也就正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一份珍贵的宝藏”。请您具体谈谈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的兴发感动、陶冶人品之功。
叶嘉莹
中国诗歌最大的作用就是兴发感动。《周礼·春官》里说教育小孩子一开始就是读诗,读诗的程序就是兴、道、讽、诵。兴就是先要使小孩子对于诗歌有一种兴发感动,我觉得诗歌的主要作用就是能够使读者的心灵有一种感发可以兴起。而什么东西使你感发兴起呢?就是你所看到或经历过眼前身畔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使你感发兴起。中国古代非常重视诗歌的教育,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你们这些个年轻人,为什么不好好读一读诗?那时候所谓的诗,还不像我们现在说的李白、杜甫,那时候所说的诗是《诗经》,诗三百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兴,就是让你的内心有一种兴发感动。你看到外界的大自然的景物,你可以有一种感动。辛弃疾说,“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就是说万物都与我有共同的生命,被大自然感动,那么人间的事物当然更会使你感动。杜甫的诗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写的是国家的兴衰成败给你的感动。所以诗的第一个作用就是给人感动。《诗品序》上说,春风春鸟,秋月秋蝉,都可以使你感动。至于人,生死离别、喜怒哀乐的感情,你都可以用诗歌来表达,所以诗可以兴。
在中国文化之传统中,诗歌之最宝贵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诗歌可以从作者到读者之间,不断传达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感发的生命。读诗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而活泼的不死的心灵。我们作为现代人,虽然不一定要再学习写作旧诗,但是如果能够学会欣赏诗歌,则对于提升我们的性情品质,实在可以起到相当的作用。
问
您一生“以透过诗词来介绍和弘扬中华之优秀精神文化为职志”,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您说您的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一代人,您为何一直坚守这样的志意?
叶嘉莹:我是一个曾经历过不少坎坷忧患的人,我平生从来未曾萌生过任何成名成家的念头。我只是一个从幼年时代就对古典诗词产生了热爱,并且把终生都奉献给了古典诗词之研读与教学的工作者。是古典诗词给了我谋生的工作能力,更是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感发生命与人生的智慧支持我度过了平生种种忧患与挫折。我的愿望只是想把我自己内心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作为一点星火,希望能借此点燃其他人,特别是年轻人心中热爱古典诗词的一点星火。
由于自知“老之已至”,我才如此急于想把自己所得之于古诗词的一些宝贵的体会传给后来的年轻人。我曾在为《诗馨篇》一书所写的序中说:“在中国的诗词中,确实存在有一条绵延不已、感发之生命的长流。”我们一定要有青少年的不断加入,“来一同沐泳和享受这条活泼的生命之流”,“才能使这条生命之流永不枯竭”。一个人的道路总有走完的一日,但作为中华文化珍贵宝藏的诗词之道路,则正有待于继起者的不断开发和拓展。
问
您说《论语》是您背诵得最熟,也是对您影响最大、受益最多的一本书,并且年龄愈大,对书中的人生哲理也就愈有更深入的体悟。您如何看《论语》等儒家经典?
叶嘉莹
我们家是很保守的旧家庭,从小没有送我出去读小学,请姨母教我们读书。我开始读的是“四书”,从《论语》读起的,也背诵一些诗篇。当时我读到了《论语》里面的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