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30 来源:党委宣传部 浏览量:
盐池,人类开发利用最早的内陆盐池,曾创造了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也造就了全国唯一的一座盐运专城——运城。运城的兴起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古老的盐池,闪耀着盐文化与中国历史文明的光华。
运城的始建
运城古称河东,战国时期称盐氏,汉代叫司盐城,元代叫潞村。元太宗时,盐运使姚行简绘图献议,“始立司于池北之路村(潞村)”。元末,政治腐败,灾荒不断,河东一带有盐徒聚集起来,贩卖私盐。而盐务机构有的钩心斗角内耗严重,有的官商勾结窃取盐利。为确保河东盐池安全,运行高效,盐运使那海德俊上奏朝廷,在池北修筑一座盐务专城,独立办理潞盐事务。这一奏本,让潞村的命运发生了重大改变。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年),皇帝批准了那海德俊的上奏,并拨付修城专款。于是,那海德俊大量调集民工、士兵筑凤凰城,仅仅4个月的时间就修筑了长1700丈、高2丈、厚1丈的城墙,设4个城门。我国唯一的盐务专城——运城,由此建立。
因盐运而专门设一座城市,在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的。在河东地区设立盐运专城,究其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
其一,加强盐池的综合管理。盐池的综合管理主要包括防盗、治水、御人。防盗者,防止盗贼偷盐,杜绝走私。治水者,确保主水(即盐池中的淡水泉和卤水),防止客水(即周边的洪水)流入盐池。御人者,加强对盐工的管理,以及对生产的管理,使潞盐生产正常运行。
其二,有效推行盐的运销。据《中国盐业史》载,元代后期普遍实行“散于民户”的食盐法,盐运司“每年预期差人分道赍引,遍散州县,甫及旬月,杖限追钞,不问民之有无”。而陕西河东盐司的问题是,很多百姓更愿买韦红盐。为了保证解盐(潞盐)的盐课收入,元朝廷将本盐区划分两个行盐地面,以泾州白家河为界,解盐可以西行,韦红盐不许东渡。河东盐池商贾云集,百物所聚,而解州、安邑又小,急切需要一个提供办理盐务、综合服务的城池,在盐池边设立专城就显得尤为迫切。
其三,保证国库收入与中央集权。元代各项赋税收入中,盐税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从元代中期起,国家的重大支出都靠盐课支持。而元朝的官僚机构以贪腐闻名,河东盐池之利,被一群贪官污吏侵蚀、肢解。曾供职盐务管理的元朝诗人杨维桢就曾感慨“鹾无善政”。为防止盐商、权贵勾结谋取资源之利,朝廷设立专城,办理盐务,无疑是明智的举措。
一言以蔽之,运城的设立,是元朝加强盐务管理,保障食盐供给的必然,也是确保国库收入,巩固中央集权的手段。而运城的建立,也使城市文明从此在古老的盐池边兴起,迈出了发展前进的第一步。
城池的完善
元朝廷的努力没能挽回其败势,运城设立不到12年,元朝灭亡。以弓马取天下的元朝,以政治腐败倒台,被朱元璋领导的起义推翻了。
但是,运城的发展并没有因朝代的更替而停滞。明朝继承了前朝的成果,并在元朝留下的城市胚子上,接手开始了进一步建设。
当初,运城建城,其实只是夯土而建,四个城门也没有瓮城。明天顺二年(1458年),盐运使马显补建瓮城,砌运城四门,东“放晓”,西“留晖”,南“聚宝”,北“迎渠”。明武宗正德六年(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