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5 来源:党委宣传部 浏览量:
摘要:古史中由于普遍存在 “族迁名随” 和“争名人户口”的现象,因而随之便大量产生“同名异地”与“一地多名”的现象。这就使得古代地名乃至历史真相蒙上了层层迷雾而真伪难辨。例如古都安邑,千百年来一直是“南北”大战,争讼不息。但只要坚持原生材料校正法(徐旭生法)和五科综合探究法(孟世凯法),就会得出“(盐湖)安邑旧为尧舜都,后为夏禹都”及其“上下几千年,一地十七名”这一令人信服的结论。
关键词:族迁名随 名人户口 原生校正 综合探究 一地多名 夏唐晋冀 帝都安邑 基于盐湖
晋代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1〕465《魏书·礼志》说:“(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始由官方祭祀尧于平阳,舜于河东,禹于安邑。”〔1〕264唐初孔颖达作《五经疏义》引皇甫云:“安邑县见有鸣条陌,昆吾亭。”〔1〕263(见《后汉书·郡国志》及[注]p3398、《尧舜禹故都纪行》P101)《唐六典》据此亦云:“凡三年一享帝喾氏于顿丘;享唐尧于平阳,而稷、禼(xiè通契)配焉;享虞舜于河东,咎繇(jiōuyóu即皋陶)配焉;享夏禹于安邑,伯益配焉……皆以仲春之月。”〔2〕此后历代不绝。尧舜禹都,尤其是禹都安邑,历来多有争议:或(北凉阚因、北魏郦道元等)曰夏县禹王城,〔3〕274-275或(左丘明、杜预、皇甫谧、孔颖达、杜佑、乐史、顾祖禹等)曰盐湖鸣条邑。前者每言安邑,必加“(夏县禹王城)”以注释,诚为画蛇添足,殊难使人信服。现举十五例以求明辨。
一、徐旭生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古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我国古史传说研究以及夏文化的探索,是中国上古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徐先生指出:判断传说材料的价值要解决一个先决问题,那就是它的本质与来源。他把传说材料区分为“原生的”和“再生的”两类。所谓“原生的”就是指包括一切见于早期记载的传闻异说;“再生的”就是见于后期所记载的假的、伪托的、孳生的传说故事,其中也有的包括“原生的”成分,这种传说大都发生在东汉以后。徐先生按照材料的真实度及其写定年代的先后,将历代文献所载传说划分为三个等次:第一等包括商周到战国前期的著作,如甲骨文、金文、《尚书》、《周易》、《诗经》、《论语》、《左传》、《国语》、《世本》、《竹书纪年》等;第二等包括战国后期到西汉末年的作品,如先秦诸子、《逸周书》、《山海经》、《战国策》、《史记》、《淮南子》等;最后一等就是东汉以后的作品,如谯周的《古史考》、皇甫谧的《帝王世纪》、郦道元的《水经注》等书中保存的一部分古代原始的民间传说,这部分材料可补前人著述的不足,以作参考。对皇甫谧的评价,徐先生说他是“考求宏博,缺乏史识。”意思是收集材料很广泛,但缺乏卓越的见识和正确的判断。〔1〕870-872上述有关尧舜禹都的史料,已非一、二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