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2 来源:党委宣传部 浏览量:
“上善若水,上德若谷”。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历代水文化的研究中,赋予水很多独到的文化内涵,今天我们以水为师,挖掘水文化精髓,学水、用水、惜水,以“上善若水”为核心价值观,润泽万物而不争名利,以水之仁爱滋养学生,以水之谦下涵养品德,以水之坚韧克服困难,以水之不舍绵延薪火,以水之公正明烛苍生,以水之柔行不言之教,以善之德涤荡污浊,以水之智慧成就事业。
孔子说:“夫水者,君子比德焉,水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真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心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水必观焉尔也。”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在这里,老子把水的品德人性化。他认为高尚的人应该具有水的七种美德。即:居住要像水一样,选择深渊、大谷、海洋这些艰苦而低下的地方;心胸要像大海一样,宽阔、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要像水一样,善利万物,真诚、包容、敢于奉献;说话要像水一样,诚实而恪守信用;为政,要像水一样,清净、廉洁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做事要像水一样,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善利万物的事;行动要像好雨知时节一样,把握时机。老子以水论道,实为以水论人,把水、天、地三者列为三官,形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管子曰:“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圣者之器也。”
这些先哲对水的赞颂实际上是对人们道德、仁爱、理义、智慧、勇气、明察、坚贞、善化、度量、意志等美德的赞颂。
精心地总结归纳水之精神,希望成为水院学子永远铭记在心的圭臬,成为人生的座右铭。这就是:大禹治水的的开创精神;善利万物的奉献精神;泪寄山河的爱国精神;上善若水的尚德精神;以柔克刚的坚定精神;浮天载地的包容精神;一碗水端平的公平精神;臣心如水的廉洁精神;周流无滞的求知精神;高山流水的重情精神。以博大无私,胸怀若谷的宽广精神,完善道德,向人生的最高层努力迈进!
延伸阅读
[原文]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居,善地;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⑦。夫唯不争,故无尤⑧。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注释]
①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②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③几于道:几,接近。即接近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