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记忆深处的岁月发布时间:2016-11-07 党委宣传部 点击:

一转眼离开水校十五年了,但四年美好的中专生活,却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纵然时光荏苒,也不曾磨掉一丝一毫,并经常出现在梦里,如丝如缕,将生命连接到难以追回的过去。


那是1997年9月,陕北已经是秋高气爽、凉风习习了,而运城的炙热却还没有散尽。初到山西省水利学校,我们都还是一群毛毛糙糙、懵懵懂懂的青涩少年。从陕北高原来到晋南大地,那时对未来的思索,还只是心中一片飘渺的风景。


学校地处运城市安邑的湖心岛上,四面环水,古名“魏豹城”,又叫碧岛,相传战国初期魏文候曾建都于此,后来韩信带兵在此生擒魏豹。民国时候,阎锡山曾在此驻军,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也曾盘踞于此,“文革”中又成了解放军的军营。如今却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水上学苑。校园的景色秀丽令人艳羡,四周绿水环绕,碧波荡漾,岸柳拂堤,鸟语花香,数不清名目的各类树木比肩连袂,覆盖着校园,葱茏繁茂,密密匝匝,连同形形色色、争奇斗艳的满园花草,总让人想起“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的诗句来,使人心情愉悦,流连忘返。


上学初期,我们宿舍在图书馆四楼。站在宿舍窗前极目远眺,可以清晰看到碧岛上的风景建筑,以及穿过一泓清水,看到峰峦连绵、气势陡峻的中条山。每逢晴雨晨昏,中条山俊朗明晰,仿佛就在眼前。魏豹城斑驳陆离,古朴凝重,人文气息扑面。


我班教室在校园东边一个小院的平房里。小院四周松柏环绕,杨柳轻拂,中间长了几棵石榴树。每年秋季,树上挂满诱人的果实,自然是同学们争相品尝的美味。在这个小院,我们一直到第四年,才搬上了行政楼的教室。水建36班的同学有来自河南的,有山西本省的,还有好一部分和我一样,来自陕西榆林。四年里,我们同窗共读,嬉笑怒骂,天真浪漫,率直任性,如今想来无不让人倍感情趣。最难忘,每次的拔河、篮球、书法等比赛,我们班都能拿奖;班里有一半多的同学跟贺炳峰老师学习书法,天天练习,锲而不舍,都能写出一笔好字;每逢有制图作业,教室里桌子横七竖八,每个人爬在各自的图纸上,神情专注,精雕细刻,并经常挑灯夜战,用来照亮图纸的电灯泡白亮如雪;还有,我们去河津、去潼关水文站、去小浪底实习,我们一起去食堂奔饭,一起攻克难题……,多少个有趣的往事,构成了我们难忘的过去。旧梦重温,恍如昨日,温暖着我的生命,丰富了我的岁月。


也许是从陕北偏远的农村走来,置身水校,我时常产生一种目不暇接的惶恐,感到一种足以使人安身立命的东西深植于这块沃土上。这所学校典雅美丽之外,更深境界的美,便产生于她的精神王国。这是一所1956年建校的省级重点中专,有一流的专家学者和意气风发的学子,构筑了优美的人文景观,思想的光辉闪耀在这块专注于水利的学术圣地上,就如晴夜天空的星光闪烁。这是一种精神,体现在山西水校特有的风气中,更体现在众多老师的言行中。他们学识渊博,朴素和蔼,以无声的行动,如春风化雨一般,影响着每一位水校学子。能在这样的学府里读书,我想这是自己最大的幸运和福泽。


那几年,我用大量的时间光顾了图书馆、阅览室,以及校门口的“有民书屋”。一般是周一至周五到图书馆、阅览室。水校拥有博大的图书资源,让我大开眼见,并能充分地享受这生命的阳光雨露。每天课间闲暇,坐在窗明几净、悄然无声的阅览室,细细翻阅,认真品读,并把经典句文摘抄记下,反复咀嚼。大气之书阔人胸襟,恬淡之书静人躁动。阅读是一扇窗,让我看见世界各个角落的不同风景,感受社会各种生活的不同情感。那些记满文字的读书笔记,一直保存至今,每每拿出,仍能回想起当年那种啃食精神面包、净化思想心灵的情形。到了周末,则是去“有民书屋”一次借好几本书,拿回宿舍躺在床上,心无旁骛的阅读。有时熄灯后点上蜡烛秉烛夜读,直至深夜。闭上眼睛,漫天的故事情节和美文精句像鹅毛雪花簌簌飘落。飘落在心灵的原野,滋养生命之树常青。


当时,在一种盲目的激情与写作冲动驱使下,我试着写了许多散文、诗歌,涂鸦出了一些今天回视不忍复读的所谓的作品,偷偷地装进信封,寄往全国各地。但不久之后,退稿信却一封封的翩翩飞回,自己的内心垂头丧气,一股莫名的失落和怅惘弥漫心中。几天之后,却又情有不甘,满怀憧憬,再寄出一篇篇“作品”。1999年的春天,出乎意料的是《北方作家》竟然刊登了我的一篇散文。我的写作热情,在那个鲜花烂漫的季节,火一般燃烧起来,一发而不可收拾。可惜的是,当时仅仅出于一种个人兴趣和爱好,那种极其浮躁的心态,总是没有能够及时矫正自己的写作方向。特别是当时校园文学流行的风格,正迎合了我当时的心境,加上天赋局限,使自己所写的东西,除了一腔执著与本真,还始终弥散着一种稚气和清纯,缺乏冷静和客观的思考,更缺乏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的历练。

水院官方微信